高度近视只是镜片厚一点?其实不然,对于高度近视患者来说,与之相伴数十年的不止有框架眼镜,也有随时潜藏的眼健康风险。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谷威院长介绍,高度近视本身虽然不直接致盲,但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不同于普通近视,高度近视的本质是眼轴的异常增长(通常超过26毫米),如果把眼球比喻成一个气球的话,那么高度近视者的眼球就犹如不断被吹大变薄的气球,逐渐走向“吹爆”的危险。
随着近视度数增长,眼轴被拉长
在这一过程中,视网膜被机械性牵拉变薄,脉络膜血管层萎缩,玻璃体液化加速……这些看似抽象的病理性改变,都有可能成为致盲危机。值得注意的是,高度近视部分并发症早期症状轻微且具有迷惑性(如单眼视物模糊常被误认为疲劳),那么对于高度近视人群来说,应该重视眼睛的哪些求救信号呢?
信号1眼前突然出现“飞蚊乱舞”
典型表现:视野中出现点状、线状或蛛网状漂浮物,尤其在白色背景前更明显。
危险提示:玻璃体液化导致的飞蚊症虽常见,但如果“飞蚊”数量剧增或伴有闪光,可能发生病理性飞蚊症或视网膜撕裂的前兆,应及时就医。
信号2眼视野边缘出现“闪电光”
典型表现:闭眼或转动眼球时,视野周边出现短暂闪电样亮光。
危险提示:玻璃体(眼球内凝胶状物质)随年龄或近视进展液化,牵拉视网膜时产生异常电信号(闪光感);若牵拉导致视网膜裂孔或脱离,可能造成永久性视力丧失。
信号3中央视力突然“断崖式下降”
典型表现:看东西中心区域模糊、扭曲(如直线变弯、文字缺笔画)。
危险提示: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近视)会显著增加黄斑变性的风险。这种由高度近视引发的黄斑变性被称为“病理性近视性黄斑变性”(或“近视性黄斑病变”),是高度近视患者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信号4眼前出现固定黑影遮挡
典型表现:视野某一区域持续存在幕布状黑影,且随时间扩大。
危险提示:高度近视患者突然出现固定位置的黑影遮挡(不随眼球转动而移动),是视网膜脱离或黄斑区病变的典型警示信号,视网膜脱离如果诊疗不及时会导致不可逆性视野缺失、视力损失,甚至可能造成完全失明、眼球萎缩。
信号5戴镜矫正视力下降
典型表现:即使更换眼镜,最佳矫正视力仍低于0.8。
危险提示:如高度近视出现戴镜矫正视力持续下降的情况,可能发生近视性视神经病变或黄斑萎缩,此外,高度近视诱发后巩膜葡萄肿、并发性白内障、青光眼的几率比健康的眼睛更大,一旦出现视力突然下降的情况,应该及时就医查找原因。
谷威院长表示,眼轴增长是近视的基本病理改变,控制眼轴增长是控制近视进展的主要方法。目前,眼科临床对于高度近视的预防与控制有很多举措。常见的方式包括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以及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此外,临床上还可以通过后巩膜加固术控制高度近视增长。
后巩膜加固术是应用异体的生物材料或人工合成的材料加固眼球后极部巩膜,就像为“岌岌可危”的眼球贴上了一个"补丁",阻止后极部的巩膜进行性扩张和眼轴进行性延长,以期阻止或缓解近视发展的一种手术。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后巩膜加固术在预防、治疗高度近视病程进展中具有良好的疗效。
那么,后巩膜加固术是如何让近视的脚步慢下来的呢?
后巩膜加固术的作用机理
①机械性加强后部巩膜。植入的材料逐渐与受体(接受手术的患者)巩膜融合为一体,加强患者的巩膜,阻止眼球扩张、眼轴延长从而延缓近视的进展。
②改善脉络膜和视网膜血供。当植入材料在与自身巩膜融合的过程中,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促进新的血管网长入,从而加强眼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改善高度近视眼睛的"营养状况",避免发生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
③减轻玻璃体及后巩膜葡萄肿对视网膜的牵拉反应,改善由于牵拉而导致的视网膜劈裂等眼底病变。
谷威院长提醒广大高度近视患者朋友,定期进行眼科检查,避免高危行为(极限运动或有可能造成眼外伤的行为)、及时发现视觉早期危险信号并就医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父母近视的儿童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大,而且与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对于高度近视,尤其是早发性高度近视及病理性近视者,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如果已知父母是高度近视患者,那么孩子的近视防控也应及早提上日程。